当前位置:主页 > 生活 > 心理 >
不要随便去鼓励孩子

浏览:81 编辑:jlw  时间:2015年11月03日

  我是一名乒乓球教练,最近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小朋友,他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以鼓励为主,加上小朋友平时可能看书比较多一点,有点小小的自大,在训练过程中,打的好就很有自信,打不好就表现的不自信,发脾气。

  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一直鼓励吗?一直处于鼓励环境下的小朋友会不会容易自卑?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?孩子长期处于鼓励的环境中,以后会不会活在别人的认可当中?

  实例分析:

  曾经的幼儿园老师来答题。

  我个人的建议是,一般情况下,不要随便去鼓励孩子。

  原因很简单,因为过多的鼓励,容易把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,转变为外在动机。

  以画画举例。

  比如孩子刚开始的状态是“我好喜欢画画啊”,他是喜欢画画的过程。

  后来妈妈就鼓励他“孩子你的画好棒啊,你画的树好美啊”。孩子知道妈妈喜欢他画画,就总是画画,来讨好妈妈,还会慢慢琢磨妈妈喜欢他哪种类型的画。

  所以,一个明明自己就可以很快乐的孩子,变成了需要外部评价“你很好”才能快乐的孩子。

  这样的孩子,长大以后,自信还是自卑,多半都取决于外部评价。可是你知道,人是不可能什么都非常好的,学习好的人踢球不行,钢琴好的跳舞不行,所以,这种类型的人,还是自卑的比较多。

  当然,也有自信的,比如那些学业顺利、事业成功的。但是,他们遇到那些社会底层的人,比如服务员或者清洁工,内心总是会有一种轻蔑,无论表面多么礼貌周全,内在总是看不起的。

  原因很简单,因为他们觉得人过得好不好,是靠社会评价的,不是靠自己的感觉。

  所以,我还是比较喜欢靠内在驱动去做事的孩子。

  想画画就画画,想踢球就踢球。孩子,你开心就好。

  数学不错当然好,如果数学不怎么样,也没事。那些搞翻译的,做服装设计的,数学也未必多好。

  所以呢,孩子想做什么事,只要让他去做就好,不用怎么鼓励的。慢慢地,他就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,然后一直做下去。

  我看见前面有个答案,说鼓励孩子把东西分享给别人。我觉得也没太大必要的。孩子和孩子不同,有些孩子比较豪放,第一次见面就要把东西送给小朋友,也有孩子对自己东西看得比较重,要处好久,有感情了才肯送。

  我觉得也没什么好与不好。孩子愿意了,自然会送。鼓励分享这个行为,实在没太大必要。

  如果想让孩子多分享,大可以给孩子做点心的时候就跟孩子说“我给你们班的xxx也做一份”,孩子记性好,找到那个小朋友,多半会跟他说“我妈妈也给你做了”。

  我觉得这比鼓励孩子分享好,因为这种分享,孩子不必牺牲。他觉得那一份本就是给别的小朋友准备的,自己的并没有减少。而且,下次妈妈做好吃的,或者自己得了什么好东西,他在家里就会为别人准备,也可以说,这是一种分享的心。

  分享,不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,是我们都有更多的好东西吃,更多的玩具玩。说到底,我认为是一种共享。一般情况下,一个人肯迈出一步,或者多迈几步,另一个人,也会迈出那一步的。

  所以说,平时没必要鼓励孩子。

  但是,当有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,也是要鼓励的。

  比如,我们新认识一个小孩,可以鼓励他画画很好,或者跳舞不错,这是没关系的。让孩子觉得你喜欢他,是和孩子拉近关系的方式之一。

  又或者,孩子经历了比较大的“失败”,比如刚上小学,语文数学就不及格,可以鼓励孩子“你只是不熟悉课程内容,妈妈跟你一起熟悉,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及格的”。

  还有,当孩子只差一点点就可以完成某个项目,比如跳过一根有高度的横杠,跳了几次都没过去,可以适当的鼓励一两次,说“你可以的”,但也别鼓励太多。

  切记,当孩子不敢游泳,不敢从高处跳下,不敢坐吊床等,千万别鼓励过多,对某些孩子来说,可能是很重的心理压力。

  综上,平时尽量少鼓励,特殊情况下,可以鼓励,但要特别注意孩子的情绪。

猜你喜欢

HOT

大家都爱看